速成的东西往往经不起时间的考验,三人众连锁经营观
最近在农资领域有两家企业很吸引眼球,一家是渔愉鱼另一家是千村植保,它们都成功地吸引到了风险投资,使它们的连锁事业给人一飞冲天的期待。
十余年来,农资领域的连锁风起云涌,从十余年前的金色谷开始涌现出大批连锁业态,有各级农资公司背景的中农、中化、苏农、徽隆、福满地、惠多利,有生产企业发起的红太阳,德地得、福建浩伦、陕西亨通、山东德农等,最近名声很大的则属成功吸引风投后迅速扩张的渔愉鱼和千村植保。
如果放眼到全中国的各个产业,会发现这个现象其实不仅是涉农行业存在。过去十几年直到今天,连锁一直是个热门的业态。家电有国美、苏宁、大中、格力,餐饮有谭鱼头、湘鄂情、海底捞、小肥羊,家居有红星美凯龙,服装有真维斯,药业有海王。在这些代表成功的光鲜企业背后,也有一些遇到挫折的重量级的品牌,比如德克士、百安居、百思买、国美体育等。
这些连锁所属行业不同,商业模式差异极大,但在我看来,他们作为连锁的共性是第一位的,它们绕不过连锁成功的三步曲。所谓三步曲,其实就是“连锁店”这三个字:一连二锁三店。
店与店相“连”是最基础的,解决一个形似,大多数企业能做到这一点。比较突出的问题是“连而不锁”,形似而神不似。有一次与一家川系餐饮连锁的高层交流,他说前几年扩张的时候,只需要把牌子挂出去,保证基本的店面规范到位,生意好得不得了。那时候有人提醒他注意标准化和供应链之类问题,他觉得这些人都太“知识分子”,理念专业但没甚实际意义。但近一年爆发的“地沟油”事件让他吃大了苦头,单店的劣迹顺着连锁的链条放大,对整个体系形成打击。他这才意识到以前“知识分子”们说的东西还是有道理的。
这家餐饮连锁需要做的事情是如何由“连”到“锁”,解决连而不锁、形似神不似的问题。这家企业在吃过地沟油的苦头才意识到这个问题,可谓十足的后知后觉。海归派的渔愉鱼总经理李悦悦显然不会走这种低级弯路。所以2011年8月3日渔愉鱼总经理李悦悦在“农财宝典”论坛上线解读发展模式时,当如何既连且锁这一问题被网友们最频繁地提出来时,李悦悦显得胸有成竹,但是李悦悦也同时宣称“目前盈利不是我们的目标”。
李悦悦没有对网友们展现盈利的远景设想,殊为遗憾。就连锁业态而言,衡量整个连锁体系在生命周期内是否成功,归根结底在于单店的盈利模式――所以说“店”是连锁经营的第三步,也是最关键的一步。所有的体系性支撑的意义,最终都表现在每一个单店的商业价值上。那种认为连锁的意义在于体系的观点,无异于将手段与目的本末倒置了。德克士、百安居、百思买这些连锁大品牌早已走完了前两步,近年它们的困局正在于第三步。
按说中国连锁业发展了近二十年,这个经营理念应该已成为商业共识,哪怕是在产业形态落后的涉农行业,也不应该是个需要从头积累的经营理念。毕竟象小肥羊这样忍痛削砍五成以上终端数量的案例,在连锁业态里早不鲜见。但是,当又一个新颖的面孔――资本杀到时,似乎这一常识性理念被很多人放到了脑后。
有一个做地产的老板在电话时对我说,“现在全国人民都在谈PE了!咱们已经落伍了!”在这个流动性过剩和货币超发的时代,水漫金山一样的资本不想放过每一个出口,于是和连锁撞了个满怀,甚至在农资行业,谈连锁不仅可以只谈规模,而且可以公开宣称单店赢利暂不考虑。
坦率地说这也没有什么不对。市场经济下的精细化分工,只需要上下游围绕简单的价格信号进行买卖,其整体的理性与效率,由市场自发秩序调整,这是市场经济的奥妙所在。所以,如果企业如果奔着上市的目标,确实可以不考虑企业长远的赢利,只要致力于满足资本市场对规模、股权结构和流水等的要求就可以了。企业长远的赢利能力,将来交给资本市场后自有它另一套规则。
问题是,资本市场并不是傻冒。近期中国概念股在美国资本市场的整体滑铁卢说明了,那里不仅有聪明人,还有空方。在上下游的交易中,上游不能只看价格,你必须为下家利益考虑――这正是市场内生出的良性秩序。
所以,哪怕是奔着上市的目标,连锁依然不能只想着“连”和“锁”,必须着眼于“店”的经营。因为只有树木的健康,才能有森林的健康,才可能将森林整体卖个好价钱。
而店的经营,也是连锁经营中最难的部分,如何保障体系中至少六七成以上的盈利,绝不仅仅是换个牌子打打广告那么简单,反过来说,中国大多数在投资驱动下的连锁行为,包括农资领域的,绝大多数均以无法保障体系中单店的盈利而最终归于失败,大多数的实质是花钱赚吆喝,只不过因为这钱不是自己的,或大部分不是自己的,因而大家都乐此不疲。
最后,我奉劝各位致力于在连锁道路上淘金的有心人,切不可因为资本的注入就放弃自己坚持多年的,事实上也是最基础最朴素的经营老路,盲动地进行发展大提速,任何事物的发展,都必然要遵从其自然的发展规律,在这个世界上,速成的东西往往经不住时间的考验,很容易陨落。